如果之前,你曾經為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隱身在其他角色才能發言而震驚時。那小說《替身》則進一步告訴你,許多女人原本就嫻熟於適當的角色發言。
我們是適合生存的動物,以辜負自己為代價,最後常以「犧牲者」來自我安慰或因此情緒勒索他人,如此生生不息。
《替身》這本小說的有趣在於,它不只是現實生活中的誰可以被取代,而是根植在女人心中的「可被取代性」,屬於女人的榮耀一直虛位以待般,需要一個統一的範例,如今日的各種女神。若要另闢蹊徑者,則必須披荊斬棘。
諸如此類的例如之前很夯的影集《愛蜜莉在巴黎》,她的角色是群化的,她認為的不凡也是相對於女性群化的「混得好」。《后翼棄兵》則是一路想擺脫群化,也一路被質疑與自爆。《藍色恐懼》(未麻的部屋」主角其實是那部屋,未麻是可被取代的設定。
我們這性別有如莽原上的弱小動物,光是看著彼此,就影響了往前看的發展。
《替身》這本書有趣的概念就在這裡,它以四對母女的關係,以及少女們的競爭關係,做為命案的埋線。但無論她們彼此多麼不同,都有著人生可被取代的焦慮。
故事裡面的女生不是沒有專業與才華,但她們都在同個「女性就是同行」的迷思裡。如同曾有個品牌叫「最佳女主角」一樣,誰都可以做同一個夢,只要把這夢延長就好。
這本書可以看成一本女性心靈診療紀錄。大量獨白如心裡側寫。對於近代女性依靠著金句成長書如飲鴆止渴,或是成功者如伊莉絲,動力來自於對自己卻有著厭女情結,及書中如灰姑娘姐姐的坎朵削足適履成習慣,都貼近女生長年被群化的生存處境。